日前,國家能源局局長吳新雄在召開的全國“十三五”能源規劃工作會議上闡述了油氣、煤炭、可再生能源、核電等能源領域發展方向和目標。在煤炭發展和利用方面,吳新雄指出,今後一段時期,煤炭作爲我國主體能源的地位不會改變,清潔高效利用煤炭是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基石。吴新雄同时表示,要持续提高发电用煤比重,实施煤电节能减排升级改造行动计划,新建燃煤机组供电煤耗低于每千瓦时300克标煤,污染物排放接近燃气机组排放水平,现役60万千瓦及以上机组力争5年内供电煤耗降至每千瓦时300克标煤。
富煤、缺油、少氣的能源結構決定了當前煤炭占我國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很高,而且短期內煤炭爲主的能源結構難以根本改變。2013年我國一次能源消費總量達到37.5億噸標煤,其中,煤炭消費量約爲24.75億噸標煤,占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雖較2012年下降約0.6個百分點,但仍然高達66%。
一方面是能源資源結構決定了煤炭主體地位很難改變;另一方面隨著城鄉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大氣環境重視程度不斷加深,而由于傳統燃煤汙染較大,煤炭越來越引發部分群衆反對。這種情況下,地方政府爲了順應群衆呼聲,以期盡快改善大氣環境,紛紛加大相對清潔的天然氣利用規模,特別是京津、長三角和珠三角等經濟較發達地區,近兩年燃氣發電、供熱裝機規模快速增長。不完全統計,2013-2014年,全國已經投産和即將投産的燃氣發電、供熱裝機總容量接近1800萬千瓦,主要集中在北京、天津、浙江、廣東等地。
我國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費總量比重高,油氣占比較低,從根本上說是資源禀賦決定的,較爲豐富,而油氣資源相對稀缺。隨著城鎮化快速推進,城鄉居民用氣規模不斷擴大,再加上燃氣發電等工業用氣規模不斷提高,而國內天然氣供應增長相對較慢,天燃氣供需日益緊張。爲了緩解天然氣供應緊張局面,近兩年政府放寬了煤制天然氣的投資限制。2013年出台的《大氣汙染防治行動計劃》中明確提出,制定煤制天然氣發展規劃,在滿足最嚴格的環保要求和保障水資源供應的前提下,加快煤制天然氣産業化和規模化步伐。
毫無疑問,天燃氣發電具有排放低,能效高等優勢。有關數據顯示,天然氣發電的二氧化碳排放僅爲燃煤電廠的40%左右,氮氧化物排放不足燃煤電廠的20%,二氧化硫排放幾乎爲零,能效最高可達60%,遠遠超過燃煤發電平均43%左右的能效水平。但是,用煤制天然氣發電卻並非如此,從煤制天然氣發電的全生命周期來看,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排放或許能夠得到更好的控制,但同樣發電量,煤制天然氣發電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和煤炭消耗卻要遠遠高出直接燃煤發電。因此,從控制二氧化碳排放和能源消費總量角度來看,大力發展煤制天然氣,再用天然氣來發電並非最佳選擇。
目前,部分已經投産的百萬千瓦燃煤發電機組單位供電耗煤量已經低于280克標煤,發電煤耗已經低于270克標煤,能效超過46%。與此同時,燃煤發電機組在采取技術手段之後,排放物也能得到很好控制,甚至超過燃氣機組排放標准。據浙江省發改委網站消息,今年6月份,浙能嘉興電廠8號機組在安裝了國內首套煙氣超低排放裝置後正式投産運行,該機組煙氣主要汙染物的排放水平達到或優于燃氣機組排放標准,煙塵、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分別不超過5毫克/立方米、35毫克/立方米和不超過50毫克/立方米,比《火電廠大氣汙染物排入標准》(GB13233-3011)中規定的重點地區煙塵、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標准分別下降75%、30%和50%。
很顯然,在煤炭主體能源地位難以改變的情況下,與發展煤制天然氣、再用天然氣發電相比,無論是從全生命周期煤炭使用量和二氧化碳排放量角度來說,還是從汙染物排放控制角度來說,發展大容量煤電都是更佳選擇。另外,由于發電、供熱耗煤占據了煤炭消費總量近一半,控制了燃煤發電的汙染物排放也就基本控制了燃煤的汙染物排放,而發展大容量煤電正式控制燃煤發電汙染物排放的有效途徑。與此同時,由于大容量煤電具有能效高的特點,發展大容量煤電對節約能源和能耗總量控制也具有積極意義。因此,大容量煤電將是未來煤炭利用的主要方向,吳新雄局長提出的持續提高發電用煤比重,實施煤電節能減排升級改造行動計劃的煤炭利用方向是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