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壁的煤質分析儀器産業起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伴随着鹤壁煤炭工业的崛起而诞生,是鹤壁煤炭工业的配套和衍生。改革开放之前,以市属国有企业仪表厂和鹤壁矿务局自办企业为代表,曾经一度领跑全国同行业。该行业产生的全国最高奖项至今还保留在鹤壁仪表厂有限责任公司。改革开放之后,在“有水快流”政策带动下,全国范围内大办煤矿,各种所有制形式的小煤矿遍地开花,煤炭产量的激增,对煤質分析儀器产生了巨大的市场需求。与此同时,以鹤壁创新为代表的一批先行者瞄准这一市场创办实体,拉开了鹤壁煤质分析行业大发展的序幕。据不完全统计,该行业在鹤壁发展的鼎盛时期,拥有大大小小的生产厂家二百余户,产品覆盖全国、行销海外,年创产值数亿元,利税近亿元,安排社会就业近万人,为鶴壁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在近几年,由于建材、电力、煤化工、金属镁冶炼加工、食品加工等新兴産業的异军突起,煤质分析这一传统优势産業没有得到应有的足够的重视,在技术工艺的创新、市场的开发占有、体制机制的转换以及资本的整合等方面欠账较多、明显滞后,绝大多数还处于小微水平,市场竞争力明显下降,正在面临被淘汰出局的危险。结合山城区的産業发展实际,对煤质分析行业加强引导和扶持,尽快促进其资源整合、産業升级,进而将其培育成为先进装备制造业的重要支撑。不仅可以拯救一个行业,更可以打造山城区産業发展的又一亮点。为山城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一、该行业在山城区的现状。山城是老区的核心,是鹤壁煤質分析儀器産業的诞生地,原有近二百家生产企业,绝大多数规模不大,多数为家庭作坊式生产,分散作业,有的甚至在背街小巷,居民区内,出租屋里,不仅难于管理,而且有碍观瞻。其生产工艺简单落后,企业之间相互模仿,还在沿袭三十年前的工艺和技术。由于各自为战,无序竞争,不仅相互压价,不能形成合力。而且疲于应付市场,无暇顾及科技进步和産業升级,甚至对市场的调研分析机制都没有形成。有些企业稍微做大一点,但囿于场地环境因素的制约,纷纷外迁,造成了资源设备和税源的大量流失。目前,留在山城的企业大约还有七十余家。 目前市场上的主要竞争对手来自后来居上的长沙,他们那里的生产工艺源自鹤壁,但迅速赶超,虽说厂家数量上不及鹤壁,但是单套设备的销售价格却在鶴壁的五倍以上,其产值利税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二、重振该行业急需解决的问题。据常先生说,老区的煤质分析行业正面临着巨大的市场压力。首先是资源的整合,游兵散勇式的营销模式早已不能适应市场。其次是生产场地的限制,规划産業集聚区,建设标准厂房已经是当务之急, 偶尔来个大客户参观企业,一看周边的环境,该签的合同也会吹了。另外在技术的研发、工艺的改进、市场的开拓等方面都是短板。当然,如果地方政府能够重新给予该行业足够的重视,列入装备制造业的整体盘子,在金融信贷方面给予支持,在税收优惠方面给予适当照顾,在嫁接改造方面牵线搭桥,用不了多久,鶴壁的煤质分析産業重振雄风、焕发活力,重新成为国民 经济支柱産業、主导産業还是大有希望的。 三、重振该行业的几点思考和建议。作为鹤壁传统优势産業之一的煤质分析行业已经走过了三十多年的奋斗历程,虽说与改革开放相同步,但其发展却明显滞后。作为市场的主体,企业自身的原因当然不容回避。但是作为地方政府也有很多值得思考有待改进的地方,结合山城区産業发展整体规划,完全应该重新审视该行业的地位及其前景,拿出得力措施,帮其搭上政策的班车,加快突围解困,尽快做强做大。为此提出九点建议:首先,在政策层面把煤质分析行业列入先进装备制造业的范畴。其次,确立3---5家有实力的企业作为母体,引导和支持企业之间的资源整合,形成几家成规模的企业集团,并且成立该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其三,结合朝阳街的东延及两边土地的盘活,规划建设煤质分析産業集聚区,解决其场地和环境观瞻问题。土地可买可租,厂房统一设计,可以自建,可以联建。其四,在集聚区内成立专门的煤质分析技术研发中心,形成产学研一体化开发模式,加快促进産業升级。其五,围绕该産業发展的人才急需,建立与之配套的职业教育体系,可以和鹤壁职业技术学院老区中专部联合办校,培养中专起点的相关职业教育,为企业培养高素质生产队伍和营销队伍。为整个産業的加快升级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其六,由政府出面组织,联合相关科研院所,在鹤壁举办高规格的産業发展论坛和大型订货会,扩大鹤壁煤质分析産業在全国的知名度,促进其销售。其七,在金融信贷方面给予支持,要为他们和金融部门的联姻牵线搭桥,要抓住区政府和中行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的契机,在10亿元信用额度中争取一定的份额,帮助小微企业解决流动资金和扩大生产所需。其八,以组建后的企业集团为载体,帮助其招商引资,实现嫁接改造,完成以项目招商,以企业招商。其九,尽快编制煤质分析産業發展規劃及其細則。 |
産品目錄 CATALOG